推广 热搜:
您的位置:首页 > 宠物百科 > 宠物资讯 >

龟壳花蛇特点及生活习性

2024-07-29宠物资讯
关键字:动物百科
龟壳花蛇(蝰蛇科的一个物种)一般指原矛头蝮。原矛头蝮(学名: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)是蝰科原矛头蝮属的一种具备颊窝的中型管牙类毒蛇。头呈三角形,与颈区别明显。头被小鳞。身体较细长。头背棕褐色,具略呈倒V字形

龟壳花蛇(蝰蛇科的一个物种)一般指原矛头蝮。

原矛头蝮(学名: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)是蝰科原矛头蝮属的一种具备颊窝的中型管牙类毒蛇。头呈三角形,与颈区别明显。头被小鳞。身体较细长。头背棕褐色,具略呈倒V字形的暗褐色斑。唇缘色稍浅,自眼后至颈侧具1条暗褐色纵纹。头腹色白。体背面棕褐色或红褐色,正背具1行镶浅黄色边的粗大逗点状暗紫色斑,斑周缘色较深。体侧各具1行暗紫色斑块。

栖息于山区、丘陵多草木之处。捕食小型哺乳动物、鸟类、蛙类等。分布十分广泛,中国长江以南大多数省区均有分布,南岭区域尤为容易见到。中国以外分布于印度、孟加拉国、缅甸、越南、老挝。

龟壳花蛇特征及生活习性

1、形态特点

色斑

头背棕褐色,具略呈倒V字形的暗褐色斑。唇缘色稍浅,自眼后至颈侧具1条暗褐色纵纹。头腹色白。体、尾背面棕褐色或红褐色,正背具1行镶浅黄色边的粗大逗点状暗紫色斑,斑周缘色较深,色斑有时连接为锁链状。体侧亦各具1行暗紫色斑块。腹面浅褐色,前段色浅,后段色较深。每枚腹鳞具深棕色细点组成的斑块若干,整体上交织成深浅错综的网纹。

鳞被

雄性最大体全长1152(871+281)毫米,雌性最大体全长1280(998+282毫米)。头大,窄长,明显呈三角形。体、尾均较细长。头背被覆小鳞,鼻间鳞间隔2~6枚小鳞;眶上鳞之间一横排有小鳞11~21枚。鼻鳞大,鼻鳞与窝前鳞间常隔1~5枚小鳞;颊鳞2枚(个别1枚);眶前鳞2枚(个别1~5枚),上枚与鼻间鳞相隔2枚小鳞;眼小,瞳孔直立,呈椭圆形;眶下为若干小鳞。上唇鳞8~13枚,以9枚、10枚为主,均不入眶;第1枚上唇鳞小,与鼻鳞完全分开;第2枚高,构成颊窝前缘;第3枚最大;第4枚坐落于眼正下方,与眼眶间隔3~4排小鳞,第3与第4枚上唇鳞间偶尔间隔1枚小鳞。下唇鳞12~17枚,以14枚、15枚为主,前2~3对下唇鳞接颔片。背鳞窄长,末端尖,行数变化大,颈部23~29行,以25行、27行为主;背中部23~27行,以25行为主;肛前一般19行,偶尔17或21行。背鳞除最外侧平滑外,其余均起强棱。雄性腹鳞193~219枚(平均204.98枚),雌性腹鳞198~225枚(平均210.72枚);肛鳞完整;雄性尾下鳞75~100对(平均87.73对),雌性尾下鳞67~88对(平均79.72枚)。

头骨

头骨长宽比约为1.60,上颌骨颊窝腔边缘有突起;顶骨呈T形,骨嵴较弱,不明显;后额骨与额骨不接触;鳞骨后末端超出脑匣。基蝶骨和基枕骨突起弱;外翼骨前外侧突膨大。腭骨新月形,分叉,具齿4~5枚;翼骨齿12(10~14)枚;下颌骨齿12(9~14)枚。

半阴茎

半阴茎缩短态长达第9~13对尾下鳞,分叉于第4~6对尾下鳞。远端被萼,近端具刺,萼区面积约是刺区的1/2,两区界线较明显,萼片大小和形状较为规则,边缘光滑;约30枚不同大小的刺分散于刺区,其中4枚明显较大,基部无刺。离心式精沟分叉于第3对尾下鳞,向上直达两叶顶。精沟沟唇明显,在刺区和萼区别别被刺和萼。半阴茎大牵引肌起于第25~29对尾下鳞,分叉于第12~15对尾下鳞。

2、栖息环境

栖息于海拔2200米以下的平原、丘陵和山区。容易见到于地势较平坦的竹林、茶山和溪边,也到居民耕作地、住宅附近的草丛、垃圾堆、柴草、石缝间活动,甚至进入室内。曾见其在大河中顺流而下或在水中游动。

3、生活习性

喜欢捕食家鼠,也吃鸟、蛙、蛇及昆虫。主要在傍晚和夜间活动,白天偶见。夜间见时,原矛头蝮一般将身体的大多数隐藏在树丛或草丛中,只露出身体前半部分等待捕食机会,或者在岸边或早地缓慢移动,不会主动攻击人,遭到惊扰时逃跑速度较慢,或作卷曲状自卫。季节活动高峰在6~8月,最适合的活动气温在23~32℃。
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